1958年9月,赫鲁晓夫强烈要求中国政府,立马将国民党空军坠落在中国境内的一枚导弹送往苏联进行研究。原来此导弹是温州湾空战时,敌方发射的一枚响尾蛇导弹,但其在发射后并没有爆炸,反而坠落在了温州。1958年的金门炮战,当时咱们为了敲打一下台湾的蒋介石集团,顺便也支援一下中东人民的斗争,决定炮击金门。这一打,可把美国人给急坏了,赶紧给台湾撑腰,各种新式武器也悄悄送了过去。其中,就有他们的王牌家伙,“响尾蛇”空空导弹。这玩意儿在当时,绝对是黑科技。它是世界上第一款具备实战能力的红外制导空空导弹,说白了,就是能追着飞机屁股喷出的热气流打,指哪打哪。美国人把它吹得神乎其神,叫“空中杀手”。1958年9月24日,温州湾上空爆发了一场激烈的空战。国民党空军的F-86战机,仗着有“响尾蛇”,气焰嚣张。我军飞行员王自重,在单机对抗12架敌机的绝境下,硬是打下来两架。但不幸的是,他最终被多枚“响尾蛇”导弹击中,壮烈牺牲。这是世界空战史上,第一次用导弹击落飞机的记录。然而,对方发射的5枚导弹里,有几枚并没有爆炸,而是完整地掉在了温州境内。其中一枚,就是被那位老农发现的。这枚没爆炸的“响尾蛇”,对当时的中国来说,简直是天降之宝。要知道,那时候咱们的空空导弹技术基本是一片空白,正跟着苏联仿制性能落后的型号。现在,最先进的美国货直接送到了家门口,这机会能放过吗?导弹被第一时间秘密送往北京,我们的科研人员摩拳擦掌,准备对它进行逆向研究,这个项目代号“55号工程”。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莫斯科,赫鲁晓夫的耳朵里。他一听,高兴坏了。苏联当时也正在研发同类导弹,正愁没有参照物呢。赫鲁晓夫觉得,这简直是“美国人通过中国把样品亲自给我们送上门来了”。于是,他立刻指示驻华大使馆,正式向中国政府提出要求,希望我们把这枚导弹交给苏联研究。他还特别“大方”地承诺,等研究出成果,技术图纸和我们共享,大家一起用美国的技术来为共同利益服务。盟友之间,技术共享,理所应当。但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咱们犹豫了。北京给莫斯科的回复是:“正在搜寻”。赫鲁晓夫等不及,一再催促,我们后来的回复更直接:“我们自己正在研究,因为只有一枚,暂时不能给。等我们研究完了,会主动交换情报。”这就把赫鲁晓夫给惹毛了。在他看来,这简直“不可思议”。他的逻辑很简单:第一,以中国当时的技术水平,根本搞不懂这么复杂的玩意儿,给了也是白给;第二,苏联更需要这个样品来做对比;第三,他觉得苏联对中国够意思了,军事技术、工业图纸,要啥给啥,现在管你要个缴获的战利品,你居然还藏着掖着?赫鲁晓夫的这种想法,恰恰暴露了当时中苏关系的一个核心问题。他始终把自己摆在“老大哥”和“恩主”的位置上,觉得中国就应该对他言听计从。但他忘了,就在这枚导弹事件发生前不久,中国刚刚因为“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事件,严词拒绝了苏联侵犯中国主权的提议。毛主席已经明确表示,中国要独立自主,自己的事自己说了算。所以,这枚导弹,表面上看是个技术问题,深层次里,却是一次关于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碰撞。赫鲁晓夫被拒绝后,怒火中烧,决定给中国点颜色看看。他知道中国当时正急着盼苏联交付P-12型中程弹道导弹的生产资料,这是咱们“两弹一星”工程的重要一环。于是,他授意在华的军事顾问,向中方暗示:你们要是不给“响尾蛇”,那P-12导弹的资料交付,可能会遇到“技术性困难”。面对这种压力,也为了顾全大局,几个月后,我们不得不妥协,将那枚完好的“响尾蛇”导弹送到了苏联。苏联专家拿到导弹后,如获至宝,拆解研究后发现,“响尾蛇”的设计确实比他们自己的精良太多。但就在这时,他们发现一个关键零件不见了,一个纽扣大小的红外线传感器。这是导弹的“眼睛”,没了它,就无法精确制导。苏联人一口咬定,这是中国人故意扣下的。一枚完整的导弹都给你了,我们留一个自己也仿制不出来的传感器有什么用?很可能是在坠落、运输或多次拆解中丢失了。但在当时那种高度不信任的氛围里,解释是苍白的。赫鲁晓夫认定了是中国在耍心眼。这件事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赫鲁晓夫觉得,连美国的导弹技术都不肯分享,那更尖端的原子弹技术,更不能给了。1959年6月20日,苏联单方面撕毁了《国防新技术协定》,停止对中国的核武器研发援助。“响尾蛇”导弹事件,成了中苏关系走向公开破裂的一个关键导火索。没有那个小小的传感器,苏联人还是很快仿制出了自己的K-13空空导弹。而中苏关系彻底闹僵后,为了拉拢中国对抗美国,苏联又在1961年把包括K-13导弹在内的米格-21战斗机全套技术卖给了我们。靠着这份图纸,我们放弃了之前的“55号工程”,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代空空导弹——“霹雳-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