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的经济政策受到了全球广泛关注,尤其是针对中国和俄罗斯的贸易关系。近期,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的行程异常繁忙,他不仅发出信号意图讨论中国从俄罗斯和伊朗进口石油的情况,随后又宣布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中美两国的会议。这次会晤在美国方面显得格外急迫,甚至没有耐心等待中国方面的正式公告就积极展开了日程安排。
特朗普政府自今年7月初以来一直在进行紧迫的政策倒计时。政府将原定于7月9日的关税暂缓期延长至8月1日,并向多国发送了急促的信函,明确要求各国迅速达成贸易协议,否则将面临加征关税的风险。随着“最后期限”的临近,市场的不安情绪逐渐上升,许多投资者开始密切关注即将到来的变化。
美国商务部长在上周表示,8月1日的日期是一个“硬性截止日期”,但贝森特却迅速对此进行了反驳,强调“时间不重要,质量才是关键”。这样的自相矛盾表述揭示了特朗普政府内心的真实想法:他们希望通过高关税施压对方取得妥协,同时又顾虑到如果真的加税,市场可能会遭受重创并导致崩溃。
为此,这次中美谈判的安排正是在8月1日之前开展。若能在此期间取得些许进展,特朗普就可以向外界宣称“我们取得了成果”,以此来安抚投资者的情绪。如果谈判最终失败,至少市场在这之前已提前吸收了一定的冲击。然而,此次谈判所涉及的议题显然比以往更加复杂,这无疑给双方的谈判增添了不少难度。
贝森特在最近的发言中不断强调了一个关键问题——中国是俄罗斯和伊朗石油的最大买家,而美国对这种情况并不满意。他甚至明确表示,任何国家若继续购买受制裁的俄罗斯石油,都将面临美国征收100%“二级关税”的风险。这并非一句空话,实际上,美国在6月份的关税收入达到了272亿美元,成为联邦政府的第四大收入来源。如果美国能够有效针对中国的能源进口,那么特朗普不仅能够对俄罗斯经济造成打击,还可以促进中国转向购买美国的页岩油,实现双赢。
然而,中国并不打算轻易屈服。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将从俄罗斯进口1.02亿吨原油,占全年总进口量的18%。而这些原油主要通过中俄管道及中巴经济走廊运输,根本不经过美国掌控的海运航道。因此,美国想通过关税来切断中俄之间的能源贸易,难度可想而知。更何况,普京计划在9月初访华,在如此重要的时刻,中国不可能为了迎合美国的要求而突然减少对俄石油的采购。
如今,美国面临着两难的境地。如果8月1日之后真对中国加征“二级关税”,相信中方必然会采取反制措施。4月份的关税战已经清楚地表明,这种不断升级的冲突将导致美国股市、债市、汇率的剧烈波动。特朗普似乎更不希望再次遭遇“股市、债市和汇率的三重打击”。
然而,如果选择不加税,美国却又缺乏其他有效的手段来逼迫中国让步。芬太尼关税、技术封锁以及半导体限制等措施都已被用尽,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现在唯一可以施加压力的似乎只有能源这一张牌。特朗普上个月在社交网络上公开表示,希望中国大量进口美国石油,但问题是,中国为何要放弃来自俄罗斯和伊朗的稳定供给而转而去购买价格更高的美国页岩油?
除非美国提出无法拒绝的条件,例如彻底取消对华关税或者放宽高科技出口的限制,但按特朗普的性格来看,做出这样的让步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斯德哥尔摩谈判很可能沦为各自表达立场的场面,双方都将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最终象征性地延长关税的暂缓期,将问题推迟到下一轮的讨论。